中國的「霸」字文化並未因戰爭挫敗而得到反省,
從某個方面來看,「志」並未因失敗而有所減滅;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卻是舊事重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台灣新生報

中國大陸評選「一百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在經過專家評選,再由網友投票後,「和」字獲得最大認同,成為最具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字是一多重意義的字,但就此時的中國而言,最希望被外界認識的,當是「和平」的層面,這對兩岸和世界和諧發展都具有莫大的意義。

「和」最適宜的解釋,應是「和」他人「和平共識」,但和「和平」最常一起出現的字是「戰爭」。在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和平與戰爭是交織不斷的。世界上曾出現的「帝國」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裡,亦和中華民族一樣,為求「和平」,「戰爭」是經常使用的手段。根據統計,在距今四千多年的歷史中,只有三百年左右的和平時期。另有一說,從一九四五至一九九○年的二三四○個星期中,全球只有三個星期是真正無戰火的日子。

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備受西方列強和後起之秀的日本欺凌,一百多年國不將國,家無以為國,甚能感受和平的可貴。如今,中國在世界重新站起來,自江澤民時代起,轉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論大國外交,甚至在二 ○○四年還提出「三戰」(即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戰),列為中共內部「戰時政治工作」的重點,因而,即使中共中央倡導「和平崛起」論,再經詮釋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仍無法消除世界主要國家潛存著「中國威脅」的疑慮。

中國曾經強大過,除漢唐盛世外,十三世紀時成吉思汗團結蒙國草原各部族,曾率鐵騎橫掃歐亞大陸,「黃禍(TheYellowPeril)」至今仍是西方抹不去的陰影。當中國再度在世界棋局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此際,所須花費扭轉國際形象的心力就顯得特別沉重。從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普遍設立,到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處處可見中共中央戮力國家形象塑造,爭取世界各國認同的積極用心。

「和」字獲得中國大陸人民青睞,相信此亦是中共中央階層所樂見的現象,但無論由裡到外,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若要落實此一字和他人和平相處的精神,根本之務是必須與人為善、和諧相處,以及合謀和平互助之道。其中第一層的內部問題最為關鍵,包括尋求官吏貪污、銀行呆帳、貧富差距、能源消耗及生態惡化等的解決;其次一層是和周邊國家和平相處,甚至持續以善意、對等、互惠,有效維持兩岸和諧穩定,若能在此兩方面紮下穩健基礎,才是贏取世界觀感改善的正確方法。

匈牙利小說家凱斯特勒,曾將人形容為就像羅馬門神Janus,即臉朝著兩個不同方面的兩面人,象徵人在現實世界中充滿著無限的掙扎,同時顯現和平與戰爭的飄忽不定。和平不是用說的,用倡導的,即可輕易獲致,我們期望這個例子能帶給中國領導階層有些深入的省思,並從歷史經驗與教訓中,真正學習到如何與人和平相處的精神、方法與做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