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該遵守的還是請您注意:
涉及廣告、人身攻擊、令人感到不快等之留言一律刪除。

目前分類:各國差異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來源:X BRAND

距離的にも近く、文化や言語にも類似する点が多い日本と韓国。
しかし、子育ての環境や親の躾(しつ)けかたには、大きな隔たりがあるようだ。

東京の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には、子供用のプレイルームを設置しているところが多い。そこに、2歳になるわが子を連れて行くと、毎回、困ることがある。

日本の子供のほとんどは、一人で、もしくは母親と遊ぶ。私の子供は韓国の血のせいか、かならず他の子供たちに駆け寄って行くのだ。そして、日本の子供は十中八九、私の子供を避ける。

日本の子供は生まれつきそうなのかと思っていたが、それは間違った考え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うことがあった。ある日、プレイルームで、珍しくうちの子と一緒に遊び始めた日本の子がいたという話を、妻から聞いたのだ。

2人は遊び場のなかをぐるぐる回りながら、笑い声を上げていたそうだ。すると近くの売り場にいた母親が走ってきて、自分の子供に「静かにしなさい!」と、頬ぶったというではないか。

数ヵ月前、子供を動物園のオットセイショーに連れて行ったときのことだ。係員が私の子を含めた20人ほどの子供を、前方にある子供用の席に案内してくれた。案の定のことが起きた。子供たちがおとなしくオットセイを見ているのに、うちの子が他の子にちょっかいを出し始めたのだ。子供たちに申し訳ないので、ショーが終わる前にうちの子を連れ出した。

タカのショーでもそうだった。トイレから戻ると、母親のそばでおとなしく見ている子供たちのなかに、一人だけタカを触ろうとして前のほうに歩いていく子供がいた。私の子だった。

>>日本と韓国、子育てしやすいのはどっち?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web R25

メールアドレスで使われる「@」(アットマーク)。日常生活でなじみ深い記号ですが、この「アットマーク」という呼び名、実は日本でしか通用しない言葉らしいのです。ほかの国の人は一体どんな読みなのか、ちょっと気になる! ってことで、ウェブ関係の著書を多く持つ松永英明さんにお話を伺ってみました。

「呼び名は各国様々で、英語では『アット・サイン』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ドイツ語では『サルのしっぽ』、韓国語では『さざえ』、イタリア語は『かたつむり』、ロシア語では『小さな犬』、スウェーデン語は『シナモンロール』、チェコ語では『ニシンの巻いたもの』。たくさんありすぎて紹介しきれません!」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web R25

いきなりだが、日本人はなぜ遅刻に厳しいのか。仕事や人との待ち合わせには時間通りにちゃんと行く。これが多くの日本人の一般的な感覚だが、一方、諸外国では少し違うようなのだ。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Upaper╱中央社

根據約會網站Badoo.com 2日發表的線上研究,儘管普遍認為法國女人是時尚優雅的代表、英國女人風趣幽默、義大利女人風情萬種,不過全世界最會調情的卻是西班牙女人。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朋友那兒聽來的一則...算笑話吧。

人若犯我...
 美 國→想打誰就打誰
 英 國→美國打誰,我就打誰
 俄 國→誰罵我,我就打誰
 法 國→誰打我,我就打誰
 中 國→誰打我,我就罵誰
 日 本→誰打我,我就讓美國打誰
 韓 國→誰打我,我就和美國一起演習
 以色列→誰想打誰,我就打誰
 北朝鮮→誰讓我心裡不痛快,我就打韓國
 台 灣→誰想打我,我就拱手讓給誰
 伊拉克→我打誰,大家都打我

似乎是以近幾年的時事做基礎編織出來的。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內容說到,英國國教選用中性、且不帶人的性別之「中性詞」,用來稱呼神。

看了不禁覺得,漢字是個便利且神奇的東西。

 他 → 人類或男性
 她 → 女性
 它 → 非生命物
 牠 → 動物
 祂 → 神

發音全部都是「ㄊㄚ」,但部首改變後意思卻大不同。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中廣新聞

英國國教蘇格蘭教會認定上帝不是男的,所以,他們把所有可能誤認為上帝是男性的詞都去掉了。

蘇格蘭英國國教主教會議開會決定,神的性別不可以用人的觀念限定。所以,他們不會用描述人的性別的詞說神。英文的第三人稱單數代名都分成男女。他們把這些詞都去掉了。

甚至大家常聽說的『聖父、聖子和聖靈』這些詞都改成了『創造者、救主和假裝神聖的』這些中性詞。

很多人不同意教會的作法。他們說,談到神用He或His,大家都知道說的是神,沒人會認為是個男人。所以,這種改變根本就是畫蛇添足。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朝鮮日報

據調查結果顯示,85.9%的韓國成年人認為自己是平民,而且這種平民意識年齡越小、學歷越低越加重。

保健社會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金承權說:“認為自己是平民意味著,認為只有國家和社會提供幫助,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這表明國民對福利的要求在增加,並且提示各種親平民政策的物件應從極貧層向中產階層擴展。”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韓國人提辦的還是德國人提辦的?
 如果是韓國人提辦的,後續就不用說了;
 如果是德國人提辦的,為何會以「韓國」之名辦此活動?

=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德國佛爾特城二十六日將舉辦「韓國中秋節」,由於中秋節不是發源於朝鮮半島,繼德國台灣婦女會感覺受騙宣布退出後,我國駐慕尼黑新聞組也表示,已經正式知會主辦單位,如不改名將退出。

駐慕尼黑新聞組組長丁榮祿在本報揭露德國台灣婦女會退出「韓國中秋節」慶典後表示,他強烈要求在佛爾特市長致詞後,如南韓總領事致詞,他也要致詞,主辦單位已經同意。丁榮祿強調,他致詞目的在於說明,中秋節源自中國,而非韓國。丁榮祿並澄清指出,該處並非贊助單位,也無贊助分毫,所有國情文宣攤位都免費,僅支付數十歐元放映機的租金。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加國父母對孩子包容 義國嚴厲
文章來源:REUTERS

根據新研究,比起法國和義大利的父母,加拿大的父母對子女較為寬容。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法國勒恩大學和義大利天主教聖心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加拿大人寬容、義大利人嚴厲,而法國人則介於兩者之間。

蒙特婁大學教授柯賴斯(Michel Claes)說:「我們最重要的發現,是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民眾的差別。」

他補充說:「加拿大人注重獨立和溝通。相反地,義大利人則有較多規則約束及控制。我們發現,加拿大人在衝突中似乎比較注重協調。」

柯賴斯表示,會選擇加拿大、法國和義大利進行研究,是因為他們共享重要的文化和社會要素。

他解釋說:「我們選擇法裔加拿大人,因為他們講法語,並且都來自法國、共享特定價值觀。義大利也包含在內,因為這個國家被視為擁有類似、強烈、重要的家庭價值觀。」中央社(翻譯)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被義呆利洗腦洗得太深了...
但也拜那部漫畫所賜,哪個國家在哪裡,總算大腦裡有個譜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最佳國家 叫芬蘭第一名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世界上哪個國家環境最好?北歐的芬蘭最棒。最新一期「新聞週刊」根據健康照顧、經濟活力、教育、政治環境和生活品質指標,評選出全球最佳國家排行榜,列入評選的一百國之中,以芬蘭總分最高,緊接其後的是瑞士與瑞典,美國排第十一,逐漸竄起的中國排名五十九,吊車尾的最後三名則都是非洲國家。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飆促成生意? 亞洲人不吃這套

文章來源:REUTERS

根據文化對憤怒反應的研究,跟歐洲裔美國人談生意時,發脾氣或許有助促成,但對亞洲人可行不通,或許還會造成反效果。

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試著觀察生氣是否為談判的好策略。先前有幾項研究顯示,發飆可能是有效策略,因為對方視其為強硬的表現。

加州大學的研究找來志願受試者,他們分成2組,其中有63個歐裔美國人、67名亞裔人士或亞洲人。受試者以業務員身份,進行假設性的談判。

受試學生被告知要在電腦談判中推銷手機,並且就保固期與價格達成協議,但研究員未說顧客在談判過程會發怒。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動聲色的對象,歐裔美國人對生氣的對手讓步較多。但如果對方動怒而非不帶情緒,亞洲人與亞裔美國人較不願退讓。」

第2項實驗開始先告知參加者在研究中,生氣與否是不是可以被接受。

如果亞洲人與亞裔受試者先知道對方可以生氣,他們會作出較大讓步;但歐裔學生若被告知生氣不被允許,也較不可能妥協。

INSEAD研究員亞當(Hajo Adam)指出,當憤怒被認為不合適時,人們會有不同反應。

他說:「大家容易作出負面反應,他們不想再退讓,或甚至想拒絕往來,可能懲罰對方行為不當。」

研究員表示,研究結果對於瞭解文化與情緒在談判中的關係是重要的一步。中央社(翻譯)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篇讀完只有「無言」兩個字可以形容,尤其是關於偷渡與走私那一部分。
個人不認同偷渡與走私的行為,
 但如果從商人的角度去想,
 依附在富國(富者)身邊進行交易買賣,的確是致富的捷徑。

「飯都吃不飽了,留個尊嚴能做啥?」
不知怎的浮出了這句話來...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台灣立報 文/林怡君

與幾個沿海省份相比,神州大地上,福建的曝光度顯然要少得多。外省人士──尤其在北方,對福建的文化風俗,也知之甚少。「千不怕,萬不怕,就怕聽福建人說話」,雖然這句順口溜原是要描述聽懂福建方言的困難,但同時也能察覺出,外省人士對福建的陌生感。

在北京,要是有計程車司機和你閒聊,問起你是哪來的,只要說是福建,多數情況下,就算再能侃的北京的哥也沒話可搭,因為對福建的了解實在太少了。只能問問你:「從北京坐火車到那兒,要多久啊?」之類屬於基礎知識類的問答。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