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該遵守的還是請您注意:
涉及廣告、人身攻擊、令人感到不快等之留言一律刪除。

目前分類:科學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一項最新研究宣稱,建立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打遍歐亞殺人無數,讓許多土地因居民死光了而變回樹林,相當於減少逾七億公噸的碳排放量,被封「史上最環保的入侵者」。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項美國史丹佛大學卡內基學院全球生態系科學家發表的報告,比較並計算歷史上大量人口死亡的事件的造成的碳排放量改變,包括歐洲黑死病、中國明朝滅亡、美洲大陸開發等。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媽媽,我喜歡的水果是『ㄍㄠˇ』莓(草莓)。」學齡前的孩子,有許多會出現口齒不清的情形,也就是長輩們口中所說的「臭乳呆」。不過,這樣的現象需配合語言發展年齡,早期發現、早期矯正。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摘譯自2010年11月22日ENS美國,俄勒岡州科,瓦利斯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在深海地殼發現吃碳氫化合物和天然氣的微生物,他們具有天生儲存碳的潛力。

隨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海洋中二氧化碳濃度也跟著上升,使得海水變酸妨害到珊瑚礁的健康。人類原本就有將二氧化碳打入深海,嘗試將其永久封存其中的想法。而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意味著深海地殼在二氧化碳封存的角色上又多了一樣。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中央社

新研究指出,有錢人不太能體察其他人的情緒。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發現,較不富有的人比較能體察別人的感受,因為他們比較需要信靠別人。

科學家認為,有錢人在辨識情緒的測驗表現較差,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依賴別人就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因為他們有錢,所以不必跟身旁的人一樣依賴別人。

但無法負擔起托嬰等服務的人,必須依賴鄰居或親戚,在他們上班或出門辦事時,幫他們照顧小孩。

其中一個實驗邀請在大學任職的自願者。有些人是大學畢業,有些人則非大學畢業。研究人員用教育程度作為社會階層的代表。

在美國,「上層階級」這個詞通常等同於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而非像英國一樣,英國對於階級有著更為複雜的觀念。這項實驗是在美國進行。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人類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學習其他動物的本能,但卻始終做不到像魚一般在水中優游。潛水裝備的發明讓人類能在水中呼吸,但只限於在淺海地帶。

現在美國一位退休的心肺外科醫師藍德相信,他已經解決了讓人類潛入深海的謎題,重點就在於讓人類能像魚一樣吸入液態空氣。

藍德最近替他所發明的新式潛水裝申請專利,這種潛水裝能讓人吸入「液態空氣」,這是一種含有高濃度氧分子的特殊溶液。這聽起來會讓人立刻連想到溺斃的恐怖畫面,但事實上人類的肺的確能從溶液中取得氧氣。

住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的藍德表示,潛水者首先必須學習的,就是要克服嘔吐反射,一旦加氧液體進入肺部,感覺上就跟呼吸空氣一樣。

藍德設計的潛水裝可讓潛水者吸入溶氧性全氟化碳(PFCs),這種液體可溶解非常大量的氣體,並被裝進潛水者所戴的密閉式頭盔裡,取代原本存在於肺部、鼻腔與耳道內的所有空氣。在正常呼吸時,原本應隨著呼氣排出體外的二氧化碳,則可透過把一種人造鰓連結到潛水者的大腿血管,自血液中排除。

潛水者使用的是懸浮在液體中的氧氣,如此一來就不必再擔心發生減壓病的問題,理論上能讓人突破目前的極限,潛入更深的海底。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時序入冬,許多人因為溫暖的被窩,容易讓自己的睡眠自動再延長一些,有些人甚至可以進入「冬眠」,難道睡眠也會因季節不同,對某些人有所不同?

在國際「睡眠」(SLEEP)期刊上,曾經有學者把出生的季節與睡眠習慣做了一番研究,發現在秋天與冬天出生的人,較出生於春天與夏天的人來得早睡一些,而女性的睡眠時間也相較於男性是睡得較長些。

這份跨國的研究涵蓋了西班牙1869位大學生,及義大利3851位的大學生,以MEQ(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測量出受試者的睡眠習性是傾向「夜貓子」?還是「雲雀型」?來看他們的睡眠與出生時節的關聯性。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中時電子報 【鍾玉玨/綜合報導】

美國研究團隊發現,貓咪能很優雅地喝水,不像狗會把水濺得到處都是,原因在於貓能巧妙運用慣性與地心引力的原理。

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教授史托克(Roman Stocker)和同僚及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兩名生物機械工程專家,以史托克自家寵貓「Cutta Cutta」為對象研究後發現,貓喝水時,會用舌尖輕碰水的表面,所以不會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然後快速縮回舌尖,這個動作讓水瞬間拉出一道水柱,而慣性作用會使水柱上升,進而入嘴,加上貓能俐落地在地心引力作用前闔上嘴巴,所以不會造成處處滴水的邋遢樣。

反觀狗喝水時,舌尖會往前伸進水裡,並彎成杯狀,再大口把水撈到嘴裡,因而常常會弄濕地面。

史托克領導的團隊利用高速攝影機拍到「Cutta Cutta」喝水的連續動作,並將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Science)周刊。

頗讓人意外的是,貓舌上粗糙的乳突(俗稱絲狀乳頭)完全未參與整個喝水的過程。不過貓咪控制舌尖吞吐時間則非常重要,必須在地心引力作用於水柱之前,俐落地收回舌尖。根據研究,貓舌一秒可以吞吐四次,而吞吐頻率和貓種有關,體型越大,吞吐時間越慢,所以喝水也越慢。

研究團隊說,了解貓喝水的動作有助物理學家釐清重力和慣性的關連,也有助日後機器人和其他生物力學應用的設計。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出處:聯合報

你知道香蕉也有放射性嗎?「鑽石恆久遠」只是一句並非事實的廣告詞嗎?「看得到的化學」書中除了有很多漂亮的化學元素照片,也有不少打破一般人迷思的內容。
  
中文譯者吳瑤玲說,這本書除了交代化學元素的相關知識、發現歷史,也有不少能破除一般人似是而非觀念的內容。像是作者葛雷在介紹鉀元素時,元素出現在生活中的例子竟然是一根香蕉。葛雷寫到:香蕉中的鉀含量很高,而且鉀帶有放射性。
   
一般人看到這段話應該會嚇得跳起來,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葛雷馬上解釋,幾乎所有人類吃的東西都含放射性,「香蕉只是稍微多了一些些」,而且鉀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吃含豐富鉀的香蕉有益健康。
   
在談到碳元素時,葛雷用了一張光彩奪目,大到讓人眼睛發直的鑽石照片作為代表。葛雷在書中「吐槽」鑽石公司的廣告詞:稀有、美麗、恆久遠,他指出,由碳元素形成的鑽石並非真的「恆久遠」,「只要在極高的溫度中,鑽石依然會燃燒成二氧化碳而化為烏有」。在光澤方面,葛雷說氧化鋯立方體或碳化矽的水晶體,光彩炫麗的的程度不輸鑽石。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裡提到「有些人擔心人類與會騙人的機器人共事安全堪慮」,
我倒是想到,創造這些機器人的是人類,賦予機器人能力的也是人類,
人類懷抱著什麼心態賦予他們這樣的能力才是最最重要的。

只是,
如果人類用機器人滿足自己私慾的想法出現時,
或是人類忽略了某些特殊情況可能會發生時,
 人類可以依自己的經驗來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但機器人卻只能依照程式,
 發生指令以外(人類預想外)的情況時可能會發生問題。
難保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
 
機器人與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我想這是必然的發展,
但跟人類不一樣的是,機器人靠程式運作,
在有程式、有軟體的情況下,對於事物的學習能力是比人類快且準確的。
  
那麼,在那樣的時代裡,
 人類的優勢在哪裡?
 人類有存在的必要?
 人類是否會因此數量越變越少?
 人類繼續活著的目的變成什麼?
 人類又得靠什麼目標繼續活下去?

想太多了,
會演變出事件應該是一個世紀後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機器人有自我意識的情節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根據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所做實驗,機器人可與人類一樣會騙人,並躲起來不讓敵人發現。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篇文章時當下有點傻眼,但文章內的分析卻看似有點道理。

個人覺得「無私的奉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縱使說愛心團體,我想他們也是因可以得到某種「好處」才會做這些無私的服務。
只是,對於「好處」的標準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以幫助他人的行為來說: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那份快樂感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會對自己更好,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會更信任自己,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將會服從自己,是「好處」;
 ... ... ...其他等等。

而對於接受對方好意後,會產生「懷疑對方意圖不軌」想法的人,
內心深處也是深信沒有人真的會「自願性服務」,
自身也不可能做「自願性服務」性質的事情。
(當然並不是說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無論施惠者是否真的發自內心、或另有所圖,
施惠者的行為與受惠者的價值觀不同,而受惠者又感到罪惡感時,
便會產生排擠對方的行為出現。

但,為何會產生罪惡感?
其實受惠者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美好的、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快樂的,
自己目前的能力或許可以達到、但自己無法做到那般標準的事情或行為,
所以產生罪惡感。
本能性地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受苦,因此使用「攻擊性」的行為來排除自己不安的對象。

其次,
文章開頭說的「好人可能會認為無私的行為會讓他們受歡迎」,
 「會讓自己受歡迎」不也是那個「好人」施惠的目的嗎?
 如果是為了讓自己受歡迎而施惠,那也不能說是無私了吧?
我想,真正無私施惠者,若遭到對方的不領情或懷疑的話,
基本上他並不會因此而受傷。
 也許他腦袋裡跟本也不認為這樣就是人們所說的「施惠」吧,
 因為那樣的施惠行為就是他的本能反應,「我就是想這樣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沒人喜歡好人

文章出處:中央社

好人可能會認為無私的行為會讓他們受歡迎,但新研究指出,實際情況是,沒有人喜歡好人。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陸續有研究發現,自願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或是自願分發禮物的人,會馬上被人孤立。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當下能夠享受幸福的人,那這一輩子都將是幸福的;
 如果覺得今天是不幸的人,那這一輩子都將是不幸的。」(あまんちゅ! より)

人們的心境變化,會影響對於周遭事物審視的態度。
在「我們這一家」裡,曾將這個現象做出最完美的詮釋。
 一天,橘子的心情打從起床開始心情就十分不好,導致於覺得一整天都過得不順遂;
 次日,橘子的心情十分開心,且一天遇到的都是跟昨天完全相同的事情,但卻以快樂的一天收場。

人的心情變化就像帶著一副有色的鏡片,
 心情快樂時,無論看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帶有快樂色彩的;
 心情down到谷底時,無論是多麼快樂的事情也會到處挑毛病、變得悶悶不樂。

---------------------

文章來源:新頭殼newtalk

橫跨不同年齡及文化,幾乎所有文學作品都用灰暗來形容憂鬱的心境。現在科學家發現,當人們心情鬱卒時,看到的世界的確會變得灰濛濛的。

德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憂鬱會讓眼睛對黑白的對比較不敏銳。這些科學家對實驗者進行視網膜測試,評估受試者的視覺效果。結果發現憂鬱的受試者對色彩的感覺,像是調低了電視的色彩對比設定。

Ludger Tebartz van Elst教授及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研究員昨天在《生物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這份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憂鬱時看東西會灰濛濛的情況十分明顯,因此未來可能用這種方法來鑑定憂鬱的程度。

編輯這份期刊的John Krystal教授說:「這個研究很有意思,憂鬱會改變人經驗到的世界。」

「詩人William Cowper說『豐富變化是人生的調味料』。當人們陷入憂鬱,他們難以看到這個世界的紛呈樣貌,這點讓憂鬱的人眼中的世界,看起來更不愉悅。」

這個德國團隊用電子信號分別測量憂鬱和不憂鬱的兩組受試者的視網膜活動。視網膜的感覺細胞可以把光訊號轉化為神經信息後傳到大腦,以便讓人看到東西。

研究發現,不管這些困於憂鬱的人有沒有服用藥物,他們的視網膜活動量,皆大幅減低。而最嚴重的憂鬱症患者,視網膜的活動程度也最低。這個結果讓研究員想到,也許可以靠著偵測視網膜活動以判定人們的憂鬱症程度。科學家預料,這種診斷方式會比口頭問診簡單。

領導研究的Tebartz van Elst 教授說:「這種方法有潛力發展成一種很棒憂鬱症診察方式,對臨床診斷和憂鬱症治療都有深遠影響。」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AFP 

想像一下:當你在風光明媚的外國都市裡,注意到一座摩天高樓,這時有個聲音會在你耳旁,唸出高樓頂端時髦酒吧的電話號碼。

情境二:你的老友在街上認出了你,但你一時間想不起對方姓名。在你們握手寒喧之前,你很快瞥了智慧型手機一眼,不但憶起對方身分,連上次見面日期都一清二楚。

歡迎來到「擴增實境」(augumented reality)的世界,透過虛擬互動科技,讓每日生活平凡無奇的經驗,此時此地變得新鮮有趣。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

干擾大腦運作就能左右一個人的道德觀。29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用磁場干擾右耳後上方的大腦「右顳顱頂交界區」(RTPJ)活動,即可改變受試者的道德判斷。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影響會對刑事犯罪法帶來衝擊。

當人們在思考做出特定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時,右顳顱頂交界區通常會有高度活動。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於是在受測者頭皮上架設磁場,在受試者針對一系列狀況做出道德判斷的同時,以所形成的電流干擾RTPJ部位的活動。其中一個狀況是,一名女子「葛瑞絲」拿一杯標示為「有毒」的咖啡給朋友喝,她在明知咖啡「有毒」的情況下還是拿給朋友喝,但其實咖啡裡只有一般的糖,所以她的朋友喝了沒事。研究人員要受測者針對「葛瑞絲」的行為在道德上可否被接受,從1分的「絕對禁止」到7分的「絕對允許」予以評分。

實驗進行兩次,一次是受測者先接受25分鐘的磁脈衝再評分,一次是在評分的同時以短暫磁脈衝進行干擾。結果顯示,兩次干擾都打斷受測者大腦道德判斷機制的運作,受測者比大腦未受干擾的控制組更傾向於認為,這種實際上並未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可被允許的。

報告說,「即使受測者認為像葛瑞絲這樣的行為有傷害他人的意圖,應被禁止,但當右顳顱頂交界區活動受到干擾,受試者的道德判斷轉向『沒造成傷害就沒錯』的心態。」

報告作者說,沒有RTPJ作用介入,我們的判斷就「結果導向的成分高於信念導向」,亦即類似幼童般著重是否實際造成傷害;而一般人的日常道德判斷和法律判定依據的不只是行為的結果,也考慮行為背後的意圖,「某些情況即使沒有造成傷害,我們也會認為錯誤,特別是一個人認為他或她這麼做及意圖這麼做會造成傷害時。」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