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時當下有點傻眼,但文章內的分析卻看似有點道理。

個人覺得「無私的奉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縱使說愛心團體,我想他們也是因可以得到某種「好處」才會做這些無私的服務。
只是,對於「好處」的標準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以幫助他人的行為來說: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那份快樂感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會對自己更好,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會更信任自己,是「好處」;
 有些人認為幫助他人後,對方將會服從自己,是「好處」;
 ... ... ...其他等等。

而對於接受對方好意後,會產生「懷疑對方意圖不軌」想法的人,
內心深處也是深信沒有人真的會「自願性服務」,
自身也不可能做「自願性服務」性質的事情。
(當然並不是說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無論施惠者是否真的發自內心、或另有所圖,
施惠者的行為與受惠者的價值觀不同,而受惠者又感到罪惡感時,
便會產生排擠對方的行為出現。

但,為何會產生罪惡感?
其實受惠者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美好的、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快樂的,
自己目前的能力或許可以達到、但自己無法做到那般標準的事情或行為,
所以產生罪惡感。
本能性地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受苦,因此使用「攻擊性」的行為來排除自己不安的對象。

其次,
文章開頭說的「好人可能會認為無私的行為會讓他們受歡迎」,
 「會讓自己受歡迎」不也是那個「好人」施惠的目的嗎?
 如果是為了讓自己受歡迎而施惠,那也不能說是無私了吧?
我想,真正無私施惠者,若遭到對方的不領情或懷疑的話,
基本上他並不會因此而受傷。
 也許他腦袋裡跟本也不認為這樣就是人們所說的「施惠」吧,
 因為那樣的施惠行為就是他的本能反應,「我就是想這樣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沒人喜歡好人

文章出處:中央社

好人可能會認為無私的行為會讓他們受歡迎,但新研究指出,實際情況是,沒有人喜歡好人。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陸續有研究發現,自願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或是自願分發禮物的人,會馬上被人孤立。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這些行為會讓其他人有罪惡感,迫使大家要有同樣無私的行為。
研究員說,好人會讓人討厭,因為他們提高了一般認定的行為標準。

社會心理學家帕克(Craig Parks)教授說:「讓人害怕的是,這種新標準會讓其他人看起來都是壞人。」

「這無關乎某人的無私行為是否會改善團體的整體利益。」

「好人也被視是破壞常規的人,就好像他們玩大富翁遊戲,把錢送給別人繼續玩,折磨其他玩家苦無結局。」

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University)教授的帕克,做了一系列實驗,證明好人不受其他人歡迎。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員把自願者分在不同組別,要他們做一些事情,像是拿點數換餐券等。

他們被告知如果放棄餐卷,團隊得到獎金的機率就會更高,而獎金由隊員平分。

有些人被告知要故意做出偏頗的行為,像是囤積餐券,顯現出自己很貪心,或是不拿平分的錢,表現出無私的樣子。

最後,這些自願者都被問到團體的互動關係。

不意外的,大部分的人說,他們不想再跟「貪心」的人合作。但大部分的人也不想跟團體中展現出不自私的成員合作。

帕克說:「他們常說『這個人讓我看起來像壞人』或說『他破壞常規』。」

「有時候,他們懷疑這個人意圖不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