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觀念是,寵物不是養來「寵」的;
而一般人類"飼養"動物的行為,也不能說是「好事」。

人類飼養寵物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看起來可愛?
 因為看了牠的臉就能使內心感到無比的幸福?
 還是因為這個家裡有著需要牠的必要性?

第一個理由我相信不論誰來看都知道,這是最爛的理由,
但犯相同錯誤的人卻也是最多的。
 這樣的心態可以比擬為:以異性的外在美來決定交往的對象。
 一但外在不美了、或看膩了,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對「人類」都可以甩頭不認了,更何況對象是動物?
但好在的,動物並無法說出人類聽得懂得語言,
飼主也不怕被拋棄的動物會到處散播中傷他的話、或對他進行復仇。
結論是:這樣的飼主是最爛的。

第二個與第三個都是好的,
但我比較贊同第三個理由:因為有牠存在的必要性。

所謂的存在的必要性指的是,牠有牠可以執行的工作。
就如在牧場裡幫忙趕羊、在雪地中幫忙運輸、雪地救難犬、導盲犬、甚至看板貓犬...等等。

過去曾在漫畫中看到一句台詞:
「要在村裡生活在這裡就必須得幫忙打獵,我們沒有理由供應牠衣食無缺的生活。」
 故事內容是說主角撿到一隻喪母的小葛利芬(鷹頭獅身),
 長大後的小葛利芬不會打獵,主角的母親便打算將小葛利芬抓去賣掉。
最後當然是HAPYY ENDING,只是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的心裡。

過去曾覺得,勞役動物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但如果順應著動物的習性,讓動物幫忙我們進行各種工作,
從「單方面付出」變成「雙方合作」;從「孩子」晉升到「同伴」,
這樣的感覺不是更好嗎?

- - - - - - - - - - - - - - - - - -

流浪幼犬爆增 義工網上徵「狗奶媽」

文章來源:今日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竹縣在農曆春節後爆發幼犬棄養潮,有一家流浪動物收容所一口氣收養了30幾隻還未滿月的流浪幼犬。由於數量實在太多,義工們在網路上徵求「狗奶媽」幫忙餵奶,並且呼籲民眾能認養牠們。

流浪狗在生育時都會產下一大堆小狗,從過年到現在,新竹縣街頭就出現30多隻流浪幼犬,收容所就把牠們帶回來照顧。但幼犬的數量實在太多,除了請狗媽媽幫忙餵以外,義工們還得泡牛奶才能餵飽牠們。

為了能讓幼犬能有完善的照顧,蘇姓義工還自掏腰包買奶粉,並且在網路上號召網友們一起來當「狗奶媽」幫忙餵奶。不過,只靠狗奶媽還不夠,按照規定,流浪犬收容12天後沒人認養,就要處以安樂死。

目前義工們盡力把小狗們餵飽、洗淨,讓牠們長得健康又漂亮,希望牠們能在期限內早日找到溫暖的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孫榮宗、張嘉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