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些日子去買了防曬乳。

記得家人曾經說過:數字越多可以撐越久,因此毫不猶豫地拿了瓶標示著「50」的。
但回家擦了以後發現挺黏糊的,
或許是因為時間可以撐得久、所以乳液較「濃縮」?
後來又買了瓶「28」的,
果真擦起來感覺比較舒服。

想到現在的生活裡,防曬乳已經逐漸變成生活必需品,
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擦防曬乳的習慣,
身邊的人也大都跟我一樣,有就拿起來擦。

「縱使在室內裡,也是需要隔三小時補擦一次呦!」
聽到化妝櫃的小姐這番貼心的叮嚀,讓我真覺得...超麻煩的... ... 

- - - - - - - - - - - - - - - - - - -

防曬油指標令人眼花撩亂 醫師教你看
文章來源:台灣醒報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種類多又複雜,產品上的防曬係數SPF和PA等標誌,更讓消費者看得頭昏眼花。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慧表示,SPF和PA指數,分別是指對抗中波紫外線(UVB)和長波紫外線(UVA)的保護程度,她建議民眾購買時,應注意SPF和PA兩項指標,並選擇SPF25到30的產品為佳。

台大皮膚科醫生蔡呈芳說,紫外線可分為長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三種,而在陽光中,又以UVA含量最多、UVB的曬傷力和致癌性最強,市面上的防曬產品,也以抗UVB的種類較多。

對此,黃毓慧表示,SPF和PA指數,分別是指對抗UVB和UVA的保護程度,一般SPF以25到30為最佳,係數太高的產品,反而容易讓皮膚出油,甚至還會長痘痘。

為避免消費者過度依賴高防曬係數產品,而在強烈陽光下過度曝曬,衛生署目前規定防曬產品的SPF標示上限為50,大於SPF50以上之符號,一般皆以「SPF50+」或「SPF 50 Plus」為代表。

黃毓慧也提醒,最近市面上標榜的SPF100防曬產品,並不符台灣衛生署規定,民眾購買時,應該加以慎選,建議平時使用SPF25到30的防曬產品應該就夠了。

另外,雖然UVA曬紅皮膚的效力,只有UVB的千分之一,但是在日光中的含量,卻高達UVB的一百倍,而且其穿透力強,容易引發黑色素形成,使皮膚漸次曬黑、甚至造成皮膚提早老化等現象,以及加強UVB的致癌性。

黃毓慧說,UVA的防曬效果標示,可以分為日系和歐系兩大類,前者將保護程度分為三級,PA+表示有效、PA++表示很有效、PA+++則是非常有效;後者則以阿拉伯數字代表保護程度,分級較為精準,一般以PPD8~10為最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kosima 的頭像
    nekosima

    遙遠的妄想

    nekos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